请选择报告时间
- 全部
- 2025年第1季度
- 2024年年度
- 2024年第4季度
- 2024年第3季度
- 2024年中期
- 2024年第2季度
- 2024年第1季度
- 2023年年度
- 2023年第4季度
- 2023年第3季度
- 2023年中期
- 2023年第2季度
- 2023年第1季度
- 2022年年度
- 2022年第4季度
- 2022年第3季度
- 2022年中期
- 2022年第2季度
- 2022年第1季度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一季度经济处于政策脉冲后的回落阶段,但整体维持了稳健增长,支撑因素依然是抢出口和以旧换新等政策,经济动能的持续性仍待观察,春节后复工复产偏慢,居民信贷较低,消费仍然缺乏内生动能。具体来看,虽然地产销售有所改善,但受制于开发资金来源,房地产投资的下滑仍未结束;在大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景气度维持高位,但新经济的带动效应短期依然有限;消费层面,以旧换新的领域亦只有汽车表现较好,手机与白电表现平淡,消费需求的恢复仍需要时间;在美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出口依旧相对坚挺,抢出口依旧有一定的支撑,但是一方面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抢出口对于未来的需求有一定的透支,另一方面4月美国新一轮关税冲击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内生需求承压的背景下,叠加较大的外部不确定性,预计经济二季度仍难有明显的向上弹性,政策发力的节奏和力度依然是关键。
债券市场方面,一季度收益率先升后降,1至2月资金面偏紧、降准降息预期落空,导致中短端收益率大幅上行,2月中旬以后,利率债长端开始补跌,季末资金面缓解,叠加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释放出择机降准降息的信号,MLF(中期借贷便利)的变革也被视为结构性降息,带动各期限债券收益率下行。一季度整体来看,债券各品类收益率普遍上行15-25BP,票息无法覆盖资本利得的亏损。
股票市场方面,一季度震荡走高,主要指数多数上涨,小盘表现优于大盘、成长表现优于价值,市场热度较高、轮动明显。板块层面,deepseek催化的TMT(数字新媒体产业)与机器人催化的机械与汽车板块涨幅居前,AI与机器人也成为了贯穿一季度的主线;传统经济与消费依旧低迷,煤炭板块表现垫底,地产、建筑与消费板块表现低迷。
转债市场方面,一季度延续四季度的强势表现,全面上涨。权益市场活跃叠加小盘占优提供了底层驱动,纯债收益率低位驱动了资金往转债市场的配置,估值进一步抬升,连续上涨后转债估值已经修复至历史中性偏高的位置。
报告期内,本基金股票仓位基本稳定,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组合持股的整体PE(市盈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组合加仓了汽车、电子、通信等景气度比较高的制造业板块,减仓了部分经济关联度较高的个股。转债方面,仓位基本稳定,主要兑现了部分已经触发了赎回或接近赎回的高价券,继续减仓了部分高价银行转债,加仓了部分绝对价格不高的光伏转债,对底仓品种进行了一定的置换。组合依然维持了对平衡低估转债的超配,低配债性转债。
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展望2025年,经济基本面有望呈现出弱复苏的格局,于资产价格而言,结构与总量同样重要,信贷周期的方向、消费倾向与价格指数能否有效回升将是关键。内需层面,2024年四季度开始的大量政府债券发行,部分支撑了社融增速,而且这部分量的支撑在2025年预计也不会明显退坡,但投向结构同样关键,消费民生等相关领域能获得多少投放、居民的现金流能否得到实质改善、融资需求的弹性能否激活都值得观察。外需层面,全产业的布局、制造业的优势、新兴产业的突破叠加价格优势使得中国制造的吸引力依然突出,但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制约外需对于经济的进一步拉动。因此我们虽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但认为过程中依然会有波动,在投资中要始终充满敬畏、做好预案。
具体到资产,债券市场经历大幅上涨之后,面对收益率1.6%左右的10年国债,市场参与者的挑战不可谓不大,从传统的分析框架出发,目前偏弱的融资需求确实还支持债券市场表现。但是在策略上,我们可能需要做出一些适应性改变:面对波动的资金利率和较低的债券利率,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杠杆的意义;面对迅速降低的预期收益,我们需要积极寻找其他的类债资产;面对2024年债券市场巨大的资本利得,我们也需要警惕机构行为和政策预期可能带来的资本利损;面对低利率时代,组合需要时刻对可能的波动保持警觉。权益市场分化剧烈,稳定类资产与成长股已轮番表现,而高质量以及依赖景气的个股依然相对低迷,但市场对于负面事实与预期的定价已相对充分,可以从这类股票中积极寻找机会。考虑到基本面与预期的修复有过程、需要时间,过程也有可能有一定的波折,叠加股市整体估值已有所修复,选股难度有所加大,我们需兼顾估值、增速和长期愿景来精选个股。组合将继续力争以长期稳健的业绩回报基金持有人。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2024年,中国经济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下,完成了既定目标,稳中有进。一季度国内经济环比改善,主要驱动力来自出口和国内政策,随着国内产业升级、全球出口周期回升叠加国内要素价格普遍较低带来的价格优势,出口持续强劲,外加超预期的降准降息以及一系列呵护市场的政策落地,带来制造业投资回升且消费也呈现小幅度的修复;二三季度经济有所走弱,地产去化较为困难、下滑趋势并未扭转,基建受制于地方政府较差的财政状况,整体疲弱,受此拖累就业与居民收入均有压力,消费倾向降低、内需偏弱;9月底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后内需提振回升,消费主要受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政策涉及的领域相对景气,基建受财政支持带动同比维持高位,商品房在连续地产政策带动下销售同比回正,消费、基建、地产的修复均相对温和。
映射到资产层面,经济基本面尤其是预期的边际变化主导了大类资产的定价。债券全年表现强势,偏弱的基本面、充裕的流动性叠加温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驱动收益率显著下台阶。节奏上而言,一季度在降准降息带动下长债和超长债表现抢眼、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二三季度利率走势偏震荡,债市围绕弱现实、政策预期与央行态度波动,但整体利率依然偏缓慢下行;9月底政策预期的快速转向带动了利率短暂的上行,但弱现实限制了利率的上行空间,11月底之后,债券市场的主要矛盾聚焦到货币宽松预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了货币政策“温和宽松”的重大表述变化,各类利率快速下行。信用债收益率曲线的总体波动和利率债较为接近,1月至8月初信用利差波动收窄,此后快速走扩,四季度利差维持震荡。
权益市场全年先抑后扬,指数层面多数上涨,结构分化较大。股票市场开年快速下行,交易结构等因素放大了这种波动,小盘股体现尤为明显;2月开始随着国内政策开始发力和AI、电动车等产业领域的突破带动市场回暖,估值修复行情一直持续至5月中旬;此后在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微观体感相对较弱等因素的助推下持续阴跌,市场风险偏好极低、稳定类资产表现突出;9月底政策出台后市场风险偏好大幅修复,指数急剧上涨,单周涨幅创近十年之最,结构方面科创板和创业板涨幅领先;长假后投资者开始关注具体政策落地情况及政策向宏观经济的传导力度,资金流入逐步放缓、市场趋于理性,叠加美国大选和季报业绩等因素,市场进入宽幅震荡。全年维度,大盘股表现优于小盘股,金融、家电、通信、交运等板块涨幅较大。
转债市场跟随权益市场先抑后扬,年内波动幅度大但全年回报较好。以9月底一揽子增量政策为界,前期正股基本面压力较大叠加小盘股弱势引发了转债的大幅调整,而信用风险的发酵加大了市场下行的幅度,个券大面积跌破债底。政策出台后市场信心显著修复,叠加下修显著增多和供给受限,转债实现平价与估值的双击,高YTM(到期收益率)个券也普遍大幅修复至债底以上。
报告期内本基金规模有所下降,组合整体维持高股票加高转债的运作风格,但仓位和结构的变化整体更为频繁。组合上半年股票部分仓位有所降低,主要降低了食品饮料等基本面未见起色且相对后周期的板块的持仓;下半年仓位有所提升,加仓了家电等估值较低、基本面有保障同时有一定股息率的板块。组合整体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盈利能力较强、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且行业分布更加均衡。转债方面,组合仓位维持高位,主要在3-4月有所下降、10月有所抬升,其余时间相对稳定、以结构调整为主。上半年组合兑现了部分赎回或到期的大盘转债,补仓了银行转债作为底仓,同时配置了部分估值合理的新券;下半年在信用风险发酵的阶段,组合配置了部分偏债高质量的个券与双低个券;全年维持了对平衡低估转债的超配,维持了较好的不对称性。组合纯债仓位较低,主要提供流动性。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四季度经济基本面略有修复,政策为复苏主要的驱动力。出口依然维持较高增速,汇率贬值、价格因素叠加海外需求稳定,驱动外需稳定向好,但边际有减弱趋势。内需层面,受9月以来连续政策的出台提振,有所修复。消费主要受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政策涉及的汽车、家电领域相对景气,而其他领域需求依然疲弱;基建同比维持高位,相关实物工作量也保持韧性,主要受财政支持的带动;连续地产政策带动下商品房销售同比回正,但新开工和投资仍然处于低位;工业生产维持较好的韧性。展望未来,外需受地缘政治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居民和企业内生需求依然承压,财政进一步扩张带来的政府投资对于经济至关重要。
宏观预期依然主导了资产价格的波动。债券延续强势表现,各类收益率大幅下行,长债表现抢眼,整个季度十年国债收益率下行接近50BP。节奏上,上半季度,市场在财政政策预期和现实之间反复博弈、叠加对债券供给冲击的担忧,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利率整体窄幅震荡;11月底之后,债券市场的主要矛盾聚焦到货币宽松预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了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重大表述变化,各类利率快速下行。权益经历9月的快速反弹后,长假后投资者开始关注具体政策落地情况及政策向宏观经济的传导力度,资金流入逐步放缓、市场趋于理性,叠加美国大选和季报业绩等因素,市场进入宽幅震荡。结构方面,小盘显著优于大盘,成长优于价值。转债受益于小盘风格和波动率回升,叠加供需格局相对有利,估值修复明显,低价券快速修复至面值以上,股性品种、双低品种弹性较好,表现相对突出,题材类个券涨幅居前。
报告期内,本基金股票仓位有所提升,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组合持股的整体PE(市盈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组合加仓了经营稳定、股息较高的稳定类个股和部分增速和估值匹配度较好的成长类个股,减仓了部分经济关联度较高的个股。转债方面,组合仓位有所提升,依然维持了平衡低估与双低转债的超配,组合绝对价格略有提升,减仓了部分高价银行转债,同时提升了部分偏债大盘转债的配置,对底仓品种进行了一定的置换,组合整体依然超配中高评级转债。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三季度基本面进一步走弱,结构层面延续此前的分化。内需弱于外需,地产去化依然困难、房价依然下跌,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依然是拖累内需的主要影响之一;而基建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整体疲弱。受此拖累,居民部门的收入预期进一步走弱,消费倾向也因此进一步降低。外需依然受益于产业升级和成本优势,但是地缘政治的担忧有所加剧。在此背景下,9月底连续政策的出台极大提振了市场的信心,各金融部委的积极表态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经济问题的关注使得市场对于后续政策充满期待。
预期的反转带来了资产的大幅波动。债券收益率大幅震荡、先下后上,央行多次提示长债风险和九月下旬的政策预期转向是牵动利率上行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的内生需求维持偏弱,PMI(采购经理指数)始终在荣枯线下方,弱现实限制了利率的上行空间,结构方面利率债走势强于信用债,短端下行幅度更大。权益市场则先跌后涨、大幅波动,9月24日之前持续阴跌,市场风险偏好极低、稳定类资产表现突出;政策出台后市场风险偏好大幅修复,指数急剧上涨,单周涨幅创近十年之最,结构方面科创板和创业板涨幅领先。转债节奏类似股票但表现弱于股票,季度基本收平,反弹过程中估值并未出现拉升是主要原因,过程中部分偏债个券评级下调、兑付出现问题和退市等现象引发了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担忧,低价券受到较大冲击。
报告期内,本基金股票仓位有所提升,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加仓了家电、食品饮料等股息率较高同时与经济有一定关联度的板块,减仓了公用事业等稳定类板块。债券部分仍以配置可转债为主,仓位有所提升,兑现了部分高价稳定类行业转债,加仓了部分绝对价格与溢价率双低的小盘转债,组合绝对价格有所提升,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平衡低估转债的超配。
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展望下半年,预计经济将持续弱复苏的格局,但斜率将比较平缓,且需要对过程中的波折有一定的预期。政策层面仍将持续发力,特别国债、PSL(抵押补充贷款)对实物工程量形成拉动,但要想实现全年目标可能需要政策持续发力,地产对于政策反应并不明显值得关注,基建下半年有望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在保持对长期乐观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性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且亟待解决:地产链条持续走弱但新经济的体量短期内难以彻底对冲;需求不足的同时不少行业产能过剩,企业资本开支意愿不足;居民端收入预期较差、消费信心不足,缩表行为有恶化的趋势。这一转型过程必然会伴随阵痛,且持续时间可能会长于此前的乐观预期,在投资中我们要充满敬畏、做好预案和应对。
映射到资本市场层面,短期而言,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节奏偏慢,预计后续发行可能有所提速,可能造成阶段性供给扰动;中期维度,全社会对防御性、稳定性资产的追逐仍在延续,“资产荒”格局或难以逆转,整体供需格局对债券温和利好。权益估值相对较低,质量因子与成长因子经过持续的估值消化,估值层面的风险已十分可控,但对于盈利的增长依然需要充分的耐心。从上市公司全样本来看,成长的确定性和普适性依然不足,需兼顾盈利的稳定性和估值的保护来精选个股。转债市场方面,经过两年半的调整绝对价格已经较低,偏债个券的YTM(到期收益率)相较于信用债已经有较强的吸引力,虽然溢价率水平相较过往周期底部更高,但考虑到权益市场潜在的机会,目前位置可以逐步关注。
操作层面,权益部分在仓位和行业配置层面将提升灵活性,但会注重控制整体的估值和提升选股的标准,在市场估值不断下行、安全边际不断提升的环境中,我们将积极选股,捕捉高赔率的机会。债券方面仍将以配置转债为主,随着市场的调整,组合将逐步提升转债仓位和进攻性,充分发挥转债在低绝对价格区间有较强防御性的特点,进行左侧布局。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上半年经济基本面呈现先上后下的趋势,一季度国内经济环比改善,而二季度相较一季度有所走弱,结构层面则一直维持外需强于内需的格局。一季度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出口和国内政策:国内产业升级、全球出口周期回升叠加国内要素价格普遍较低带来的价格优势,出口持续强劲,外加超预期的降准降息以及一系列呵护市场的政策落地,制造业投资回升且消费也呈现小幅度的修复。进入二季度,虽然地产政策不断出台,财政政策也相对积极,但地产的去化依然较为困难、房价仍然在下跌,地产行业的下滑趋势并未根本扭转。受此拖累,整体就业依然面临压力,居民部门的收入预期没有得到改善,消费倾向也因此降低,内需依然呈现偏弱的状态,外需依然是经济较为倚重的驱动力。
映射到资产层面,经济基本面尤其是预期的边际变化主导了大类资产的定价。债券上半年表现非常强势,偏弱的基本面、宽松的资金面叠加不及预期的供给驱动收益率下台阶,一季度长债和超长债表现尤其抢眼,下行幅度较大,虽然央行二季度不断提示长债风险,但只影响了节奏和进程,并未改变大势,最终各类利率均收在年内低点附近。同期信用债利率大幅下行,信用利差压缩至历史极低水平。股票市场开年快速下行,交易结构等因素放大了这种波动,小盘股体现尤为明显;2月开始随着国内政策开始发力和AI(人工智能)、电动车等产业领域的突破带动市场回暖,估值修复行情一直持续至5月中旬;季末在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微观体感相对较弱以及地缘冲突升温的助推下,市场震荡下行。结构层面,总量经济尤其是内需强相关的板块显著调整,而股息率较高的稳定类资产和科技股受到青睐,表现较好。转债一季度表现较弱,主要受制于较贵的估值和小盘股的弱势,而包括基金、年金在内的主要配置力量缺乏加仓空间也制约了转债的需求;二季度转债表现优于同期权益类资产,下修较多带来的平价支撑和信用债收益率不断下行对债底的支撑共同驱动了转债的相对强势。结构层面大盘、低溢价率转债表现相对较好,弱资质低价券受到小盘股低迷和信用风险发酵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踩踏。
报告期内,本基金股票仓位有所降低,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进一步加强了在石油石化等稳定类行业的配置,减仓食品饮料等内需关联较为紧密的行业,进一步降低了组合整体的估值水平和对成长性的追逐,提升了对盈利确定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债券部分,组合仍以配置可转债为主,仓位先上后下,兑现了部分临近赎回或到期的大盘个券,补仓了银行转债作为底仓,减仓了部分信用资质较弱的个券,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平衡低估转债的超配。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二季度经济基本面相较一季度有所走弱,结构层面延续此前的分化。虽然二季度地产政策不断出台,财政政策相对积极,但地产的去化依然较为困难、房价仍然在下跌,地产行业的下滑趋势并未根本扭转。受此拖累,整体的就业依然面临压力,居民部门的收入预期没有得到改善,消费倾向也因此降低,内需依然呈现偏弱的状态。外需依然是经济较为倚重的驱动力,一方面源自国内产业升级和全球出口周期的回升,另一方面则受益于国内要素价格普遍较低带来持续的成本优势。映射到资产层面,内需动能偏弱主导了大类资产的定价。债券整体依然处于牛市环境,偏弱的基本面、宽松的资金面叠加不及预期的供给,驱动收益率下台阶。虽然央行不断提示长债风险,但只影响了节奏和进程,并未改变整体趋势,最终各类利率均收在半年内低点附近。股票市场5月中旬终止了2月以来的估值修复行情,在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微观体感相对较弱以及地缘冲突升温的助推下,市场震荡下行。结构层面,总量经济强相关的板块开始调整,而股息率较高的稳定类资产和科技股受到青睐、表现较好。转债方面,中证转债指数二季度收涨0.75%、优于同期权益类指数,一方面来自下修较多对平价的支撑,另一方面源自信用债收益率不断下行对于债底的强劲支撑。6月弱资质转债信用冲击叠加股市偏弱,转债出现快速下行,弱资质低价券出现一定踩踏并有一定扩散,因此结构层面大盘、低溢价率转债表现相对较好。
报告期内,本基金股票仓位有所降低,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进一步加强了在石油石化等稳定类行业的配置,减仓食品饮料等内需关联较为紧密的行业,进一步降低了组合整体的估值水平和对成长性的追逐,提升了对盈利确定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债券部分仍以配置可转债为主,仓位先上后下,兑现了部分临近赎回或到期的大盘个券,补仓了银行转债作为底仓,减仓了部分信用资质较弱的个券,组合绝对价格略有提升,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平衡低估转债的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