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报告时间
- 全部
- 2024年第4季度
- 2024年第3季度
- 2024年中期
- 2024年第2季度
- 2024年第1季度
- 2023年年度
- 2023年第4季度
- 2023年第3季度
- 2023年中期
- 2023年第2季度
- 2023年第1季度
- 2022年年度
- 2022年第4季度
- 2022年第3季度
- 2022年中期
- 2022年第2季度
- 2022年第1季度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四季度,一系列增量政策与存量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经济活动相较于三季度有所改善,经济基本面呈现企稳向好的态势。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制造业投资保持良好势头,基建投资增速较三季度有所提升。尽管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支持下出现一定企稳迹象,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全球制造业景气度回升,叠加“抢出口”效应,外需整体保持韧性。以旧换新政策短期内对消费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长期来看,消费增长更依赖于收入预期及消费信心的持续改善。价格指数有所分化,就业市场整体保持稳定。
政策方面,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9月的积极政策基调,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引,进一步凸显了稳增长目标的重要性。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内需求”,预计宏观调控政策将更具前瞻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货币政策的定调也由过去的“稳健”转变为“适度宽松”。 会议的政策部署为2025年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债券市场方面,四季度各品种收益率均显著下行。在利率品种中,截至年末,1-5年期国债收益率相较三季度末下行约28-42BP,10年及30年国债收益率相较三季度末分别下行约48BP和44BP。国开债表现略优于国债,截至年末,1-5年期国开债收益率相较三季度末普遍下行约45-48BP,10年国开债收益率相较三季度末下行52BP。信用债品种表现与利率债相近,整个四季度各期限中高等级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幅度约40-60BP。从节奏上看,四季度债券收益率整体以下行为主,尤其是12月份呈现出单边下行态势。
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以抽样复制的方式跟踪指数。操作上,基金总体上按照指数的结构和久期进行配置,辅助动态优化方法提高跟踪效果。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三季度,经济基本面延续了二季度的运行逻辑,整体保持稳定,但景气度有所减弱。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核心问题依旧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长动力较强,但房地产销售的缓慢恢复继续抑制房地产投资增速。外需整体保持较高增速,但随着海外补库需求的减缓,出口显示出一定见顶回落迹象。就业和收入预期偏弱对消费有所压制,消费市场整体延续了缓慢恢复的态势,服务业价格也呈现下降趋势。
基于以上宏观环境,政策层面在三季度积极调整。9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在政策方向上,会议提出增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明确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目标。在政策工具方面,推出了多项房地产支持政策,包括信贷政策调整、限购政策优化、降低首付比例等。人民银行也加大了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通过总量、价格和创新工具等多个维度,积极展现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预期的“支持性”立场。这些政策调整旨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结构性改革,同时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债券市场方面,三季度不同品种间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在利率品种中,截止三季度末,1-5年期国债收益率相较二季度末下行约15-25BP,长端下行约5-10BP。国开债表现略弱于国债,1-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普遍下行约5BP。信用债品种表现总体偏弱、分化明显,中低评级表现普遍偏弱。从节奏上看,三季度各个月份债券市场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随后进入修复阶段,特别是在9月底的调整幅度较为显著。
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以抽样复制的方式跟踪指数。操作上,基金总体上按照指数的结构和久期进行配置,辅助动态优化方法提高跟踪效果。
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展望下半年,我国经济预计将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态势,新旧动能的转换继续成为宏观经济和市场运行的核心。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出口预计将继续展现韧性,全球制造业需求的回升和我国产业链优势有望延续,支撑出口动能保持基本稳定。其次,随着财政支出进度加快和较低的基数效应,基建投资增速预计将得到有效支撑。特别是三季度政府债券包括超长期限特别国债的平稳发行和使用,并形成实物工作量,稳增长政策效果将更加显著。第三,政策效能持续释放,制造业投资有望保持一定持续性。设备更新的政策红利将继续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同时,外需的稳定也将促进相关产业链的投资和生产活动。
然而,在结构化转型的进程中,经济基本面亦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可能限制经济增速向上的弹性。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及其政策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尽管房地产政策正经历一系列积极的调整,但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实现市场的持续和显著复苏面临较大挑战。其次,财富效应下降对居民消费的制约可能仍需一段时间才能修复。第三,供给端的快速恢复与需求端偏缓的复苏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限制了需求侧回升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推动作用。另外,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的风险偏好,并可能对国内出口产生阶段性干扰。
基于以上分析,在经济基本面趋于稳定但增长潜力受限的背景下,债券市场预计将延续波动下行的格局。本基金将继续采用抽样复制和动态最优化的方法,投资于标的指数中具有代表性和流动性的成份券和备选成份券,构造与标的指数风险收益特征相似的资产组合,以实现对标的指数的有效跟踪,力争控制跟踪误差。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基本面整体展现出平稳的运行态势,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分化。一季度经济增长表现较为强劲,进入4、5月份,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然而6月份供给驱动基本面环比改善,经济活动显示出一定的恢复力。具体来看,在全球制造业回升的推动下,外需表现良好。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得益于政策支持,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而基建投资在4月和5月出现短暂疲软后,于6月重新回升。消费在上半年逐步回暖,增速相对温和。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出行相关需求的回升以及汽车行业的“以价换量”,然而,居民整体消费意愿仍有待提振。房地产销售持续低迷,结构上呈现二手房好于新房的特征,部分城市仍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整体来看,国内经济表现出结构化转型过程中需求相对不足的特点。
上半年政策整体保持了平稳的节奏,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提质增效,货币政策保持稳健,注重精准发力。地产政策释放积极信号,提振市场信心。
回顾上半年债券市场表现,除了上述基本面和政策面环境的影响以外,更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来自债券资产供需错位导致的资产荒格局。叠加实体融资需求偏弱,微观主体活力不足等因素,债券收益率下行顺畅。具体来看,截至上半年末,1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去年底下行54BP,3年期下行49BP,5年期下行42BP,7年期下行43BP,10年期下行35BP,30年期下行40BP。国开债表现与国债接近,各期限下行幅度在40-50BP之间。信用债表现普遍更好,截至上半年末,1-3年期AAA中票收益率较去年底下行约50-60BP,5-10年期下行约60-70BP。信用利差压缩,中低评级信用债表现更优。
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以抽样复制的方式跟踪指数。操作上,基金总体遵循指数的结构和久期进行配置,辅助动态优化方法提高跟踪效果。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二季度经济基本面整体保持平稳,但边际上显示出一定程度的走弱迹象。投资方面,尽管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好增长,但房地产投资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反映出市场仍在经历调整,基建投资自4月份以来也出现明显减弱。外需方面,出口表现虽延续回升但增长斜率有所放缓,显示海外补库需求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温和修复,其中出行活动的恢复和汽车以价补量是亮点,然而整体居民消费恢复仍需进一步稳固。物价水平整体保持稳定,但核心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以及中下游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仍偏弱,表明经济供需关系仍待改善。
政策层面,二季度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持平稳。同时,房地产政策利好密集释放,目前政策效果初显但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回顾二季度债券市场表现,整体延续一季度的交易逻辑及运行趋势,但中间有所波动。具体来看,截止二季度末,1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季度末下行18BP,3年期、5年期分别下行24BP和22BP,10年期下行8BP,30年期国债收益率震荡小幅下行。国开债表现接近于国债,信用债收益率基本跟随利率债变化,基础信用利差及信用债评级利差继续呈现压缩趋势。
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以抽样复制的方式跟踪指数。操作上,基金总体上按照指数的结构和久期进行配置,辅助动态优化方法提高跟踪效果。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开年以来经济活动强度显著回升,供给驱动经济数据稳中有升,主要拉动来自于政策托举和外需回暖。供给端表现亮眼,工业生产整体加快,中游行业拉动更为明显,服务业生产动能也有所改善。需求端来看,外需动能边际增强,全球总需求恢复支撑了出口的回升。内需动能初步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健修复。由于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受到多方面支撑,1-2月基建投资持续发力,保持较高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延续回升态势。但建筑业景气度偏弱,房地产销售端未见实质性改善,成为经济的主要拖累项目。
回顾一季度的债券市场表现,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在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理财产品和债券基金产品的规模增长,而资产端供给收缩加剧了资产荒格局的演绎。叠加融资需求偏弱,微观主体活力不足等因素,债券市场整体处于较为顺畅的牛市行情,涨幅显著。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结构性变化,具体来看,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36BP,3年期、5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26BP、20BP,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27BP,30年期国债表现尤为亮眼,一季度收益率下行37BP。国开债表现接近于国债,1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下行36BP,3年期、5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分别下行17BP和22BP,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下行27BP。信用债收益率基本跟随利率债变化,5年期及以上期限的信用债表现尤为突出,信用债的评级利差整体压缩。
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以抽样复制的方式跟踪指数。操作上,基金总体上按照指数的结构和久期进行配置,辅助动态优化方法提高跟踪效果。
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正处于加速推进结构化转型的阶段。随着地产行业调整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控的不断推进,原先非常重要的经济需求端的支撑正在面临全面收缩的挑战,实体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同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客观上加剧了社会预期走弱。
展望2024年,我们认为宏观基本面的表现可能有如下几条主线:外需方面,全球商品贸易可能受益于中美补库周期向上,但由于产业转移带来的份额效应可能抑制出口向上的弹性,政治格局纷繁复杂,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大幅增加。内需方面,经济供求格局变化导致“资本-劳动”分配关系改善,将支撑居民收入份额,改善居民消费能力。但经济脉冲式修复后,居民消费倾向继续回升空间可能有限,另外企业盈利向上弹性有限也将抑制企业消费回升。更为关键的是,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依然是房地产。地产行业的下滑仍在进行中,由此导致的地产投资本身的下行以及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对居民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可能还在发酵的过程中。目前来看房地产相关政策的放松并未扭转商品房销售的疲弱,需求端居民的观望情绪依然较重。“三大工程”对房地产投资或有一定拉动,但幅度相对有限。在这样的宏观组合之下,中央加杠杆、基建投资发力的必要性在提升。从政策面看,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转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长期投资潜力,制造业也可能继续在政策支持和出口边际回暖的带动下形成较好表现。但也需要注意,部分中端制造业投资相对过剩,使得供大于需的情况有所加剧,景气度回升的难度仍然不小。
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在经济基本面仍然面临一定压力的背景之下,债券收益率中长期来看向下的收益大于向上的风险,市场可能继续演绎缺少票息资产进而依赖向久期要收益的环境。但收益率可能是波动下行,下行过程中对政策预期和基本面边际变化更为敏感,货币政策与市场预期的错位也可能给短端带来一定波动,收益率下行的周期可能被拉长。
本基金将继续采用抽样复制和动态最优化的方法,投资于标的指数中具有代表性和流动性的成份券和备选成份券,构造与标的指数风险收益特征相似的资产组合,以实现对标的指数的有效跟踪,力争控制跟踪误差。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回首2023年,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中国经济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前进。全年GDP(国内生产总值,下同)126.06万亿,增长5.2%。一季度经济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春节后积压需求释放,经济迅速反弹。但二季度以来,随着积压需求释放完毕,经济环比斜率放缓,内需不足的矛盾逐渐暴露。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经济工作,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经济逐步好转。至四季度,受外需走弱、地产下行、居民消费恢复缓慢等影响,经济修复再度放缓。总体来看全年呈现总量回升向好,但微观主体活力不足,仍存结构性矛盾的状态。
在内需疲弱的大背景下,财政和货币政策保持积极平稳的节奏,继续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财政方面:一方面财政赤字空间打开,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给地方;另一方面推动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扎实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货币政策方面:全年两次降准、两次降息,积极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
债券市场表现方面:年初以来,市场对经济复苏预期较强,信贷开门红强化经济增长预期,也边际形成流动性收敛的因素,利率品种收益率承压后表现为小幅上行。3月初到8月中旬,基本面弱现实逐步确认,宽货币形成行情的催化剂,近半年内利率水平逐步下降;而在8月降息后,利率水平达到全年低点并转入调整阶段,伴随资金利率收敛、供给压力增大、央行关注资金空转等因素,短端资产压力较大,曲线“熊平”表现明显。12月资金面边际转松,赔率处于高位,市场压抑已久的做多情绪重新燃起,收益率快速修复,重新形成向下趋势。
全年来看,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2BP,3年期下行11BP,5年期和10年期分别下行24和28BP。国开债方面,1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下行3BP,3年期下行20BP,5年期和10年期分别下行35和31BP。信用债表现显著好于利率债,1年期AAA中期票据收益率下行19BP、3年期和5年期分别下行46和56BP;AA+中期票据、AA和AA(2)城投债均有更为亮眼的表现,结构性行情显著。
报告期内本基金以抽样复制的方式跟踪指数为主。操作上,基金总体上按照指数的结构和久期进行配置,辅助动态优化方法提高跟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