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中国医药产业经历了一场关键的转型。药监局的改革激励了创新研发,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原则。医保局的成立则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更新,实现了医保支出的优化,即“腾笼换鸟”。这一转型期间,行业和公司经历的阵痛虽然不可避免,但也催生了医药产业的重生与蜕变。与过去相比,我们的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终端产品方面,中国医药产业已经开始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其独特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了整个行业的共识。
国际化策略大致分为两种路径。一种是依托知识产权(IP),主要是在欧美等发达市场获取超额利润。创新药行业是最典型的例子。短短几年内,中国创新药核心临床试验的数量已接近美国,成为该领域的关键参与者。由于欧美在创新药临床试验方面的高门槛,国内企业目前主要通过与跨国大型药企合作的“license out”模式进行。截至2023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创新药的license out交易已接近百起,总交易额超过400亿美元。
另一种路径是充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向欧美以外的市场扩张,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适应当地市场需求,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医疗器械耗材IVD行业是典型案例。与欧美传统公司相比,国内企业的产品价格更具优势,质量上乘,更新迭代速度快,售后服务及时响应,并能根据当地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从而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总的来说,过去几年对中国医药产业而言是一段内功修炼和国际化从0到1的突破时期。而未来几年将是中国医药产业不断扩大其全球影响力、实现从1到N跨越的关键时期。
易方达基金 杨桢霄
声明:本手记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立场,也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本公司或本公司相关机构、雇员或代理人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此报告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或对本专栏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