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的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人类纵向的历史中,材料有时可以定义时代发展的坐标,例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新的、划时代的材料往往可以让人类文明向前大幅迈进。
当我们把目光移至今天所面对的新兴产业,材料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锂电池的发展依赖四大电池材料体系的进步;光伏产业目前是对晶硅体系性能极限的探索,后续可能引进钙钛矿等新材料体系;风电产业的逻辑脉络高度依赖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创新发展;半导体就更不用说了,砷化镓、磷化铟、碳化硅、氮化镓、氧化镓等材料体系在不断推动产品升级。毫无疑问,材料是制造业的核心要素,是很多技术革命的底层原因。
那么我国的材料产业发展得怎么样呢?客观地说,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当前,我国很多材料已经解决了“不能造”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是“造好”的问题。从85分到95分,看上去差距不大,但关键核心技术的提升难度是很大的。
国内产业早期发展是“从无到有”的构成,引进技术、消化技术是上个时代的主旋律。企业在获取技术后更倾向于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利用低廉的要素价格进行扩张,对材料体系深层机理的研究可能不足。同时,下游高端产业的培育需要时间,材料科学是一个同时依赖理论和经验的学科,下游不断提升性能需求,同时提供迭代试错的机会,才能推动材料科学明显进步。
着眼未来,我判断接下来一段时间中国材料将迎来黄金机遇期。从需求因素看,一方面国内部分高端下游产业升级的需求给了国内材料企业试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例如光伏、锂电、氢能等,依靠规模优势和制造优势,我国已经跑步进入全球前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激烈的竞争在不断刺激资本的进入和技术的迭代。这种迭代就像爬山,每一步可能都不大,但时间一长也会让山下的人觉得“高不可攀”。从供给因素看,国内的企业的创新意愿和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很多企业都不再只满足于做好一个“工匠”,开始尝试搭建自己的底层研究体系,并在产品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渐从“能造出来”走向“能造好”,甚至开始向“更好的制造”发展。
材料的研发探索是具有复利的。我们用心去观察,会发现很多材料的高端化过程往往是体系熵减的过程,追求把无序变成有序,其底层是对原子层面的操作具有更强的掌控力,这需要对微观世界进行充分研究。这种能力在很多材料的研发过程中往往是可以互通的,当一个材料体系取得突破的时候,可能会在产业中形成涟漪,帮助其他材料实现突破或升级。因此,我们未来所面对的可能不是逐一的单点突破,而是企业突破一个阈值后,形成成片的、此起彼伏的突破。
那么在投资上要怎么做呢?在我看来,需要在两个方向上投入精力进行持续研究。第一是研究底层技术,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以此为线索寻找真正有可能形成创新的平台型公司。第二是要广泛跟踪产业,仔细探讨一个关键材料的突破能够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有时候一个新材料所撬动的产业绝不仅仅是制造业本身,就像塑料的发明催生了胶卷、而胶卷又催生了电影工业,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带来了晶体管、进而带来了计算机信息革命等等。这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易方达基金 张琦
2022年11月
声明:本手记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立场,也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本公司或本公司相关机构、雇员或代理人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此报告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或对本专栏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