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不少人有过类似的经历:高峰时段从市中心出发赶飞机,是选择地铁还是打车?前者,路程时间相对确定,却耗时较长;后者,虽然会节省不少时间,但不确定性较大,例如可能出现无法预计的堵车、司机对路线不熟悉,所乘汽车遇到了事故纠纷甚至故障(本人就亲身体验过了一次,妥妥地错过航班)。在做出“决策”之后,你就需要承担相应的结果,或许顺利赶上飞机,或许遗憾地误机,又或者发生了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事实上,生活本身就是在一系列大大小小不同的“决策”推动下不停向前演进。所幸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决策”并不会造成太多重大影响,但有那么一些时候,例如高考志愿选择、职业规划、选择终身伴侣等等,一个“正确”的决策会显得相对重要。在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投资决策。
那么什么样的决策是一个“正确”的决策?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集结了来自不同行业的若干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询问他们各自过往一年中最“正确”和最“错误”的决策分别是什么。绝大部分人的“正确”决策,都是给他们带来积极结果的决策,而“错误”的决策,则造成了消极结果。这正是我们评估决策质量的习惯性做法:以结果为导向。这种评估方法带有明显的事后偏见,忽略了“决策”产生时的客观条件及分析过程,并未考虑到不同事件发生的概率。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如果一个醉酒的司机幸运地驾车返回,是否可以说明他当初酒后驾驶的决策是“正确”的呢?相信没有一个清醒的人会认同。除了可能导致错误评价,以结果为导向还会干扰原本做出“正确”决策的方法/制度,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早就知道会这样子”、“当初本就不应该这么做”的心理。所以一个“正确”的决策并非因为它产生了好的结果,更应该是因为其来自一个好的过程。
但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大脑构造天生就是非理性的,不可避免要受惯性思维的干扰,难以对决策做出理性判断(当然部分长期接受决策训练的特殊人群除外,例如职业德扑选手)。关于这一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早已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告诉我们,大脑思维有两套系统:系统1负责通过经验、记忆、情绪无意识地快速反应,系统2则需要提升注意力,负责审慎思考与分析。但往往在条件有限的时候,系统1会起到主导作用,而忽略了需要调用系统2,对决策作出必要的分析评估。所以在对决策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需要采用一定的工具跟方法。这好比视觉错误的图片,即使长时间盯着看并不会让错觉消失,只有借助一定的工具或者方法,才能更好对错觉进行矫正。
关于投资决策的评估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一直都比较直接简单,因为每一个投资决策都将造成一定的财务后果,所以投资回报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成为评价投资决策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准之一。但是随着管理人经验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人承认我们的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专注于分析确定的结果,并不能为下一次决策带来有用的增量信息。倒不如试图去弄清楚不确定的程度,以及决策所造成各种可能结果,并基于不同结果的发生概率来做出最佳判断,最终提高“正确”决策的概率。当前,越来越多的工具跟科学方法被使用,借助各种定性、定量的客观分析,从大量的决策及结果信息中,把运气跟技能分开,把信号与噪音分开,反复矫正决策过程。也许我们始终无法掌握完全信息,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所分析的决策样本数仅仅只有一个,也许我们认为的大概率事件并未发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投资决策的理性分析。唯有保持对结果导向思维的警惕,同时客观全面地分析每一次投资决策,才是管理人精进投资能力的有效方法。
易方达基金 官泽帆
2019年11月
声明:本手记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立场,也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本公司或本公司相关机构、雇员或代理人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此报告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或对本专栏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