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尤其是最近几个月,大家都在说市场好难赚钱。其实每次市场发生大调整的时候,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恐慌的蔓延,大家都会觉得很难操作。但从长周期来看,即使在调整期间,市场也从不缺少机会。恐慌过后,我们往往会产生“不该错过”的反思。最近的例子就是2017年年末,从风险收益比来看,无风险政策性金融债的性价比非常高,10年期国开行金融债到期收益率一度高达5.1%,但当时大家都很悲观,认为在去杠杆、流动性紧张的大背景下,到期收益率未来可能会更高;另一方面,当时资本市场普遍认为股市有望迎来慢牛行情,会有更好的机会。然而2018年刚过半,我们发现10年期国开行金融债在短短半年到期收益率跌至4.2%,持有半年的绝对收益已超过11%;而年初一致看好的股市则大幅下挫,上证指数更是在7月初跌破2700点,半年时间跌幅高达17%。
历史反复证明,当市场预期长时间保持一致时,一旦发生分歧、形成反向力量,这股力量会是趋势性的。其实,早在去年年底,央行就已经将货币政策的提法从“基本稳定”调整为“合理稳定”,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方向。政策的意旨鲜明地体现在新提法上,随后传导至地方政府的具体执行层面上,最后反映在宏观经济指标上。但投资需要具备洞悉力和前瞻性,需要我们从宏观政策以及市场力量的边际性变化等这些蛛丝马迹上发现未来趋势改变的信号,进而在投资上下注并持续跟踪。
投资任何一种资产类别,在其价格走势没有明朗化之前,都是基于概率在下注。所有对其未来价格走势的分析、研究、调研,无非就是提高胜率而已。怎样提高投资胜率呢?首先在投资的方法论上,我们可以借鉴日常网购时的思维:挑选性价比最高的品种,在各类流动性好的资产类别中进行比较,洞悉其中最关键的变量和最快的变量,再根据确定性大小来分配资金量。资产配置在很多时候就是选择性价比最高/确定性相对最高的品种,然后耐心等待——等待趋势明朗,等待比较大的交易机会出现,比如2017年的港股市场。背后的基本面逻辑,提供了各资产类别间盛衰轮动的周期力量。
投资的道理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可能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具备站在更大的格局和更长的周期上来洞悉未来的能力,也可能是因为“我们预期的未来”变成现实需要时间,在它到来之前,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有时候在趋势的演变过程中还会出现反复,这会让投资者产生动摇、失去耐心甚至产生恐慌,以至于低估了长期趋势的力量。所以,成功的投资者都需要具备不从众的心态和洞悉未来的能力。而投资的最终结果如何,更是投资者的性格特质使然。
易方达基金 余海燕
2018年7月
声明:本手记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立场,也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本公司或本公司相关机构、雇员或代理人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此报告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或对本专栏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