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中旬,央行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3月末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为33.7万亿,较2月份再度“缩表”,2月和3月末人民银行总资产较1月末分别下降了0.3 万亿元和1.1 万亿元。在美联储表示将根据经济情况适时进行加息和缩表后,欧央行和日本央行相继发表了考虑退出宽松政策的言论,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人民银行在一季度持续“缩表”,难免引发关注和热议,央行是否提前“抢跑”了?普通民众也有不少从朋友圈、互联网了解到央行“缩表”的消息,并将“缩表”跟近期股市、债市、商品的下跌联系在一起,造成很多误解,引发了不必要的恐慌。
在刚刚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专门用一个专栏来解释所谓“缩表”, 简单说,由于发达经济体外汇储备少且基本不使用准备金工具,所以发达经济体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相对较为简单,其资产负债表的收缩和扩张,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变化;而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比较复杂,其变化受到外汇占款、不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财政收支、春节等季节性因素以及金融改革和调控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外汇占款的下降会造成央行“被动缩表”。一季度的这次所谓“缩表“有外汇占款下降的大背景,另外现金投放的季节性波动是2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财政支出加快是3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4 月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
同时,央行在专栏的最后强调,“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例如在资本流出背景下,降准会产生“缩表”效应,但实际上可能是放松银根的,因此不宜简单与国外央行的“缩表”类比。从央行历史上的缩表来看,“缩表“并不必然带来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因此“缩表”并不一定会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以及信贷创造。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需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并做更深入、准确地分析,避免望文生义,徒增恐慌。
易方达基金 王晓晨
2017年5月
声明:本手记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立场,也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本公司或本公司相关机构、雇员或代理人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此报告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或对本专栏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