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报告时间
- 全部
- 2025年中期
- 2025年第2季度
- 2025年第1季度
- 2024年年度
- 2024年第4季度
- 2024年第3季度
- 2024年中期
- 2024年第2季度
- 2024年第1季度
- 2023年年度
- 2023年第4季度
- 2023年第3季度
- 2023年中期
- 2023年第2季度
- 2023年第1季度
- 2022年年度
- 2022年第4季度
- 2022年第3季度
- 2022年中期
- 2022年第2季度
- 2022年第1季度
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展望下半年,基本面有望继续呈现出弱复苏的格局,于资产价格而言,微观体感、具体结构与总量同样重要,信贷周期的方向、消费倾向与价格指数能否有效回升将是关键。增长层面完成全年目标压力并不大,基建、新质生产力都将提供支撑,但是出口放缓、地产低迷、企业投资意愿与居民消费意愿均偏弱将形成制约。价格层面,反内卷相关政策能否有效驱动价格指数(尤其是PPI)上行将对资产价格的走势产生关键作用。我们对中长期经济走势保持乐观,但过程中依然会有波动,在投资中要始终充满敬畏、做好预案。
具体到资产,权益市场分化剧烈,红利资产与成长股已轮番表现,而高质量以及依赖景气的个股依然相对低迷,但市场对于负面事实与预期的定价已相对充分,可以从这类股票中积极寻找机会,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与“反内卷”从供需两个层面均对低估值泛周期板块形成提振。此外,具备明确产业趋势的成长方向仍然存在极具爆发力的机会。考虑到基本面与预期的修复有过程、需要时间,过程也可能有一定的波折,叠加股市整体估值已有所修复,选股难度有所加大,需兼顾估值、增速和长期愿景来精选个股。转债市场方面,经过平价与估值的双击,目前绝对价格已脱离低位,偏债个券也已完成信用修复,后续市场波动可能会有所加大,组合将在仓位层面灵活应对、积极操作,更多从平衡低估等具备强不对称性的区域寻找机会。组合将继续力争以长期稳健的业绩回报基金持有人。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2025年上半年,经济虽然受到内生需求不足与外部冲击的约束,但在积极的政策托底下展现了一定的韧性。宏观数据上能看到不少的亮点,GDP增速维持5%以上,但与此同时结构性隐忧依然较多。具体来看,虽然地产销售有所改善,但受制于开发资金来源,房地产投资的下滑仍未结束;在大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景气度维持相对高位,但新经济的带动效应短期依然有限;消费层面,以旧换新的领域表现较好,但边际消费倾向依然不足;在美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出口依旧相对坚挺,但未提供更强支撑。这种背景下,宏观政策进行了逆周期调节加码与精准发力,总量层面央行进行了宽松、财政协同发力,结构性层面“两重、两新”重点关注,房地产与资本市场均推出了细化的支撑政策,消费领域国补持续。上半年最大的外部冲击来自关税,展望未来外部博弈、内生动能与政策力度和节奏依旧是总量层面需要关注的变量。
债券市场方面,利率先上后下,曲线平坦化。一季度在经济数据超预期和资金面有所收紧的背景下,截至3月17日,十年国债收益率上行约30BP;4月初关税冲击下市场避险情绪显著提升,长债收益率迅速下行至前低附近,随后长债收益率维持区间震荡。在此期间,信用债表现相对更优,尤其是票息较高的长端信用债,信用利差与期限利差均有所收缩。
股票市场方面,指数呈“N型”走势,一季度产业趋势与政策共振,驱动市场震荡上行;3月下旬至4月初,关税超预期引发市场恐慌性下跌;此后流动性充裕叠加政策呵护推动市场反弹,6月伊以冲突缓和后,券商板块领涨带动指数创年内新高。结构层面,银行加小盘的哑铃配置继续领跑,AI、机器人等相关板块表现非常活跃。
转债市场方面,市场延续2024年四季度以来的强势,创出历史新高。转债的正股底层分布完美符合哑铃的两端:金融加小盘,而在供给受限、赎回与到期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估值一路上扬,平价与估值双击驱动转债指数新高。
操作上,组合整体维持高股票加高转债的运作风格,但在仓位和结构上整体调整更为频繁。股票部分仓位有所降低,主要减仓了食品饮料、基础化工、家用电器等与经济基本面关联度较高的行业,加仓了电子、通信、汽车等景气度较高的行业。组合整体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盈利能力较强、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且行业分布更加均衡。转债方面,仓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具体而言仓位在3月有所下降,4月又有所回补。结构方面,组合主要兑现了部分触发赎回的高价券,尤其以银行转债为主,补仓了绝对价格较低的光伏转债作为底仓。此外对于成长和小盘的个券进行了积极的操作,组合整体依然超配平衡低估转债和偏股低估转债,进一步减配债性转债。组合纯债仓位较低,主要提供流动性。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二季度经济仍然受到内生需求不足与外部冲击的约束,但在积极的政策托底支撑下展现了一定的韧性。宏观数据上能看到不少的亮点:GDP增速维持5%以上、PMI连续回升、社零同比增长;但与此同时结构性隐忧依然较多:物价持续低迷、消费倾向不足、地产投资疲软、出口边际走弱。这种背景下,宏观政策进行了逆周期调节加码与精准发力,总量层面央行出台一揽子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协同发力,结构性层面重点关注“两重”、“两新”政策,房地产与资本市场均推出了细化的支撑政策,消费领域国补政策持续。这个季度最大的外部冲击来自关税,展望未来,外部博弈、内生动能、政策力度和节奏依旧是总量层面需要关注的变量。
债券市场方面,利率在季初迅速下行后转为震荡,波动率有所放大。4月初关税冲击下市场避险情绪显著提升,长债收益率迅速下行至前期低点附近,随后长债收益率维持区间震荡。在此期间,因资金维持宽裕,信用债表现相对更优,尤其是票息较高的长端信用债。
股票市场方面,二季度低开高走,主要指数多数上涨,结构分化持续:小盘表现优于大盘、成长表现优于价值,市场热度较高、轮动明显。4月初关税超预期引发市场恐慌性下跌,此后流动性充裕叠加政策呵护推动市场反弹,6月伊以冲突缓和后,券商板块领涨带动指数创年内新高。结构层面,红利加小盘的哑铃配置继续领跑,银行股尤其强势创历史新高,科创主题持续活跃。
转债市场方面,市场延续2024年四季度以来的强势,创出历史新高。转债的正股底层分布完美符合杠杆的两端:金融+小盘,而在供给受限、赎回与到期转债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估值一路上扬,平价与估值双击驱动转债指数创新高。
报告期内,本基金股票仓位有所降低,转债配置有所提升。股票方面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组合持股的整体PE(市盈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组合减仓了基础化工、食品饮料、家电等与宏观基本面关联度较高的行业,加仓了银行、交运等稳定类行业。转债方面,组合在季度初市场快速下跌后提高了仓位,主要加仓了平衡低估个券,此外积极参与偏股低估个券的波段机会;底仓方面,组合兑现了部分已经触发了赎回或接近赎回的银行转债,继续减仓了部分高价银行转债,配置了优质新券。组合依然维持了对平衡低估转债的超配,进一步低配债性转债。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一季度经济处于政策脉冲后的回落阶段,但整体维持了稳健增长,支撑因素依然是抢出口和以旧换新等政策,经济动能的持续性仍待观察,春节后复工复产偏慢,居民信贷较低,消费仍然缺乏内生动能。具体来看,虽然地产销售有所改善,但受制于开发资金来源,房地产投资的下滑仍未结束;在大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景气度维持高位,但新经济的带动效应短期依然有限;消费层面,以旧换新的领域亦只有汽车表现较好,手机与白电表现平淡,消费需求的恢复仍需要时间;在美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出口依旧相对坚挺,抢出口依旧有一定的支撑,但是一方面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抢出口对于未来的需求有一定的透支,另一方面4月美国新一轮关税冲击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内生需求承压的背景下,叠加较大的外部不确定性,预计经济二季度仍难有明显的向上弹性,政策发力的节奏和力度依然是关键。
债券市场方面,一季度收益率先升后降,1至2月资金面偏紧、降准降息预期落空,导致中短端收益率大幅上行,2月中旬以后,利率债长端开始补跌,季末资金面缓解,叠加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释放出择机降准降息的信号,MLF(中期借贷便利)的变革也被视为结构性降息,带动各期限债券收益率下行。一季度整体来看,债券各品类收益率普遍上行15-25BP,票息无法覆盖资本利得的亏损。
股票市场方面,一季度震荡走高,主要指数多数上涨,小盘表现优于大盘、成长表现优于价值,市场热度较高、轮动明显。板块层面,deepseek催化的TMT(数字新媒体产业)与机器人催化的机械与汽车板块涨幅居前,AI与机器人也成为了贯穿一季度的主线;传统经济与消费依旧低迷,煤炭板块表现垫底,地产、建筑与消费板块表现低迷。
转债市场方面,一季度延续四季度的强势表现,全面上涨。权益市场活跃叠加小盘占优提供了底层驱动,纯债收益率低位驱动了资金往转债市场的配置,估值进一步抬升,连续上涨后转债估值已经修复至历史中性偏高的位置。
报告期内,本基金股票仓位基本稳定,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组合持股的整体PE(市盈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组合加仓了汽车、电子、通信等景气度比较高的制造业板块,减仓了部分经济关联度较高的个股。转债方面,仓位基本稳定,主要兑现了部分已经触发了赎回或接近赎回的高价券,继续减仓了部分高价银行转债,加仓了部分绝对价格不高的光伏转债,对底仓品种进行了一定的置换。组合依然维持了对平衡低估转债的超配,低配债性转债。
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展望2025年,经济基本面有望呈现出弱复苏的格局,于资产价格而言,结构与总量同样重要,信贷周期的方向、消费倾向与价格指数能否有效回升将是关键。内需层面,2024年四季度开始的大量政府债券发行,部分支撑了社融增速,而且这部分量的支撑在2025年预计也不会明显退坡,但投向结构同样关键,消费民生等相关领域能获得多少投放、居民的现金流能否得到实质改善、融资需求的弹性能否激活都值得观察。外需层面,全产业的布局、制造业的优势、新兴产业的突破叠加价格优势使得中国制造的吸引力依然突出,但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制约外需对于经济的进一步拉动。因此我们虽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但认为过程中依然会有波动,在投资中要始终充满敬畏、做好预案。
具体到资产,债券市场经历大幅上涨之后,面对收益率1.6%左右的10年国债,市场参与者的挑战不可谓不大,从传统的分析框架出发,目前偏弱的融资需求确实还支持债券市场表现。但是在策略上,我们可能需要做出一些适应性改变:面对波动的资金利率和较低的债券利率,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杠杆的意义;面对迅速降低的预期收益,我们需要积极寻找其他的类债资产;面对2024年债券市场巨大的资本利得,我们也需要警惕机构行为和政策预期可能带来的资本利损;面对低利率时代,组合需要时刻对可能的波动保持警觉。权益市场分化剧烈,稳定类资产与成长股已轮番表现,而高质量以及依赖景气的个股依然相对低迷,但市场对于负面事实与预期的定价已相对充分,可以从这类股票中积极寻找机会。考虑到基本面与预期的修复有过程、需要时间,过程也有可能有一定的波折,叠加股市整体估值已有所修复,选股难度有所加大,我们需兼顾估值、增速和长期愿景来精选个股。组合将继续力争以长期稳健的业绩回报基金持有人。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2024年,中国经济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下,完成了既定目标,稳中有进。一季度国内经济环比改善,主要驱动力来自出口和国内政策,随着国内产业升级、全球出口周期回升叠加国内要素价格普遍较低带来的价格优势,出口持续强劲,外加超预期的降准降息以及一系列呵护市场的政策落地,带来制造业投资回升且消费也呈现小幅度的修复;二三季度经济有所走弱,地产去化较为困难、下滑趋势并未扭转,基建受制于地方政府较差的财政状况,整体疲弱,受此拖累就业与居民收入均有压力,消费倾向降低、内需偏弱;9月底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后内需提振回升,消费主要受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政策涉及的领域相对景气,基建受财政支持带动同比维持高位,商品房在连续地产政策带动下销售同比回正,消费、基建、地产的修复均相对温和。
映射到资产层面,经济基本面尤其是预期的边际变化主导了大类资产的定价。债券全年表现强势,偏弱的基本面、充裕的流动性叠加温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驱动收益率显著下台阶。节奏上而言,一季度在降准降息带动下长债和超长债表现抢眼、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二三季度利率走势偏震荡,债市围绕弱现实、政策预期与央行态度波动,但整体利率依然偏缓慢下行;9月底政策预期的快速转向带动了利率短暂的上行,但弱现实限制了利率的上行空间,11月底之后,债券市场的主要矛盾聚焦到货币宽松预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了货币政策“温和宽松”的重大表述变化,各类利率快速下行。信用债收益率曲线的总体波动和利率债较为接近,1月至8月初信用利差波动收窄,此后快速走扩,四季度利差维持震荡。
权益市场全年先抑后扬,指数层面多数上涨,结构分化较大。股票市场开年快速下行,交易结构等因素放大了这种波动,小盘股体现尤为明显;2月开始随着国内政策开始发力和AI、电动车等产业领域的突破带动市场回暖,估值修复行情一直持续至5月中旬;此后在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微观体感相对较弱等因素的助推下持续阴跌,市场风险偏好极低、稳定类资产表现突出;9月底政策出台后市场风险偏好大幅修复,指数急剧上涨,单周涨幅创近十年之最,结构方面科创板和创业板涨幅领先;长假后投资者开始关注具体政策落地情况及政策向宏观经济的传导力度,资金流入逐步放缓、市场趋于理性,叠加美国大选和季报业绩等因素,市场进入宽幅震荡。全年维度,大盘股表现优于小盘股,金融、家电、通信、交运等板块涨幅较大。
转债市场跟随权益市场先抑后扬,年内波动幅度大但全年回报较好。以9月底一揽子增量政策为界,前期正股基本面压力较大叠加小盘股弱势引发了转债的大幅调整,而信用风险的发酵加大了市场下行的幅度,个券大面积跌破债底。政策出台后市场信心显著修复,叠加下修显著增多和供给受限,转债实现平价与估值的双击,高YTM(到期收益率)个券也普遍大幅修复至债底以上。
报告期内本基金规模有所下降,组合整体维持高股票加高转债的运作风格,但仓位和结构的变化整体更为频繁。组合上半年股票部分仓位有所降低,主要降低了食品饮料等基本面未见起色且相对后周期的板块的持仓;下半年仓位有所提升,加仓了家电等估值较低、基本面有保障同时有一定股息率的板块。组合整体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盈利能力较强、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且行业分布更加均衡。转债方面,组合仓位维持高位,主要在3-4月有所下降、10月有所抬升,其余时间相对稳定、以结构调整为主。上半年组合兑现了部分赎回或到期的大盘转债,补仓了银行转债作为底仓,同时配置了部分估值合理的新券;下半年在信用风险发酵的阶段,组合配置了部分偏债高质量的个券与双低个券;全年维持了对平衡低估转债的超配,维持了较好的不对称性。组合纯债仓位较低,主要提供流动性。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四季度经济基本面略有修复,政策为复苏主要的驱动力。出口依然维持较高增速,汇率贬值、价格因素叠加海外需求稳定,驱动外需稳定向好,但边际有减弱趋势。内需层面,受9月以来连续政策的出台提振,有所修复。消费主要受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政策涉及的汽车、家电领域相对景气,而其他领域需求依然疲弱;基建同比维持高位,相关实物工作量也保持韧性,主要受财政支持的带动;连续地产政策带动下商品房销售同比回正,但新开工和投资仍然处于低位;工业生产维持较好的韧性。展望未来,外需受地缘政治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居民和企业内生需求依然承压,财政进一步扩张带来的政府投资对于经济至关重要。
宏观预期依然主导了资产价格的波动。债券延续强势表现,各类收益率大幅下行,长债表现抢眼,整个季度十年国债收益率下行接近50BP。节奏上,上半季度,市场在财政政策预期和现实之间反复博弈、叠加对债券供给冲击的担忧,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利率整体窄幅震荡;11月底之后,债券市场的主要矛盾聚焦到货币宽松预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了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重大表述变化,各类利率快速下行。权益经历9月的快速反弹后,长假后投资者开始关注具体政策落地情况及政策向宏观经济的传导力度,资金流入逐步放缓、市场趋于理性,叠加美国大选和季报业绩等因素,市场进入宽幅震荡。结构方面,小盘显著优于大盘,成长优于价值。转债受益于小盘风格和波动率回升,叠加供需格局相对有利,估值修复明显,低价券快速修复至面值以上,股性品种、双低品种弹性较好,表现相对突出,题材类个券涨幅居前。
报告期内,本基金股票仓位有所提升,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组合持股的整体PE(市盈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组合加仓了经营稳定、股息较高的稳定类个股和部分增速和估值匹配度较好的成长类个股,减仓了部分经济关联度较高的个股。转债方面,组合仓位有所提升,依然维持了平衡低估与双低转债的超配,组合绝对价格略有提升,减仓了部分高价银行转债,同时提升了部分偏债大盘转债的配置,对底仓品种进行了一定的置换,组合整体依然超配中高评级转债。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运作分析
三季度基本面进一步走弱,结构层面延续此前的分化。内需弱于外需,地产去化依然困难、房价依然下跌,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依然是拖累内需的主要影响之一;而基建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整体疲弱。受此拖累,居民部门的收入预期进一步走弱,消费倾向也因此进一步降低。外需依然受益于产业升级和成本优势,但是地缘政治的担忧有所加剧。在此背景下,9月底连续政策的出台极大提振了市场的信心,各金融部委的积极表态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经济问题的关注使得市场对于后续政策充满期待。
预期的反转带来了资产的大幅波动。债券收益率大幅震荡、先下后上,央行多次提示长债风险和九月下旬的政策预期转向是牵动利率上行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的内生需求维持偏弱,PMI(采购经理指数)始终在荣枯线下方,弱现实限制了利率的上行空间,结构方面利率债走势强于信用债,短端下行幅度更大。权益市场则先跌后涨、大幅波动,9月24日之前持续阴跌,市场风险偏好极低、稳定类资产表现突出;政策出台后市场风险偏好大幅修复,指数急剧上涨,单周涨幅创近十年之最,结构方面科创板和创业板涨幅领先。转债节奏类似股票但表现弱于股票,季度基本收平,反弹过程中估值并未出现拉升是主要原因,过程中部分偏债个券评级下调、兑付出现问题和退市等现象引发了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担忧,低价券受到较大冲击。
报告期内,本基金股票仓位有所提升,依然以配置竞争力较强、格局较稳定、估值较低的大盘公司为主,加仓了家电、食品饮料等股息率较高同时与经济有一定关联度的板块,减仓了公用事业等稳定类板块。债券部分仍以配置可转债为主,仓位有所提升,兑现了部分高价稳定类行业转债,加仓了部分绝对价格与溢价率双低的小盘转债,组合绝对价格有所提升,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平衡低估转债的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