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行业,主动权益投资始终是最能体现投研核心能力的板块。它不仅考验着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更是整个公司体系化投研能力的集中体现。
伴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如何在驾驭庞大资金的同时又能行稳致远呢?易方达主动权益团队清晰地认识到,要能够提供各类风格策略清晰稳定、长期业绩优良的产品组合,更要打磨出可复制、可持续的体系方法。
“大平台、小团队”的管理模式是组织高效运转、培养多元投资人才的保障。易方达基金副总裁冯波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强大的平台如同大树的“树干”,将内外部的各类资源汇聚起来,为投研人员的孕育和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风格清晰的“小团队”则像大树生出的“枝杈”,在传承中创新,衍生出更多元的投资风格。在大树的支持下,投资老将与新生代基金经理都能各展所长、向阳生长。
对于易方达基金来说,这一切,都根植于深度研究和长期主义的投资理念,以及高度共享协同的团队文化。未来,易方达还将加快国际化进程,向“值得长期托付的世界级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的愿景更进一步。
投研之法,可复制可传承
自成立以来,易方达主动权益团队始终坚持以深度研究为基础的价值发现、追求长期可持续超额回报的投资理念。团队所有投资决策都建立在对宏观经济、行业周期、公司基本面的深入理解之上,力求识别企业内在价值与市场定价之间的差异,从而为持有人获取稳健的超额回报。
投研文化是投资理念能够被广泛认同,并内化为团队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的前提。正因如此,易方达会将投研文化融入对人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从招聘开始,公司就在寻找与团队文化相契合的人。“我们更看重一个人的特质。首先,我们希望他眼里有光,对这个行业真正热爱;其次,要正直、勤奋,有自驱力和进取心,性格包容开放,有逻辑性强的思维能力等。”冯波说道。
“选人”之后是“育人”,易方达对投研人员有一套较为独特的培养体系。比如,公司对新入职的研究员设有全面的过程管理制度,由带教的导师对新人的研究任务、完成质量、优缺点等做出持续跟踪和记录,研究小组组长乃至部门总经理都会共同参与观察与指导。
“过程管理极为重要,这是帮助新人快速成长的重要方式,同时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新人是否适合这个岗位。如果长期跟踪下来发现不合适,也会根据个人意愿和特点调整至更合适的部门。”冯波表示。
基于这套完善的培养体系,新人得以快速成长。邱天蓝2019年7月完成学业后加入易方达基金担任研究员。“入职第一年,公司为新人提供充足的学习期,并完全免除业绩考核,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夯实基础、加速成长。”他回忆道,培训课程十分细致,涵盖如何解读财务报表、识别财务造假、开展上市公司调研等实用模块,使理工科复合背景出身的他迅速补齐了能力短板。“大家能够充分调研并常在一起交流心得,那段时间令我至今仍印象深刻。”他说。
研究员逐渐成熟后,优秀者会成长为研究小组负责人,并通过考核、答辩后开始接触投资,直至成为基金经理。“刚开始,基金经理都会经历一个探索期。我们会安排有经验的前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框架和风格。”冯波称。
化工博士出身、后来又向AI领域拓展的基金经理张琦对此感触尤深。“我从化工研究起步,刚接触AI时几乎是从头开始,内心难免有些忐忑。”张琦坦言,“幸好公司里经验丰富的前辈十分愿意分享,帮我梳理产业线索、搭建基础研究框架,让我成功地完成了过渡。他们也会在关键时刻点拨我,告诉我哪些方向可能是研究重点,哪些不值得花太多时间。”
“传帮带”不仅有方法指导,也包括经验的传授。“在市场情绪高涨时,有时我也会因为某个令人兴奋的故事和投资机会而激动。但一些前辈的分析又会让我冷静下来并反问自己,机会背后的风险点在哪儿?这个逻辑有没有可能被证伪?”回忆自己刚接触投资时,张琦说道。
易方达对新基金经理同样有一整套过程管理机制,包括对投资行为的追踪与分析等,通过不断加强认知训练,形成持续稳定的投资风格。例如,公司有专门的中台部门对每位新基金经理的交易行为进行量化分析,观察其选股逻辑、仓位波动和行业偏好是否稳定等。如果有人在某段时间内的投资风格出现较大波动,中台会发出预警,由投资部门领导和成熟基金经理对其进行分析,共同复盘持仓思路,并开展针对性辅导。
平台之力,非一人之功
过去这些年,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也持续扩张。易方达基金的管理团队意识到,要承接庞大的资金,需要提升长期可持续的大规模资产管理能力,形成风格清晰稳定、长期业绩优良的产品布局。而这,需要成熟的管理体系与高效的运作机制。
易方达主动权益板块很早便开始探索“大平台、小团队”的管理模式。“这是我们2015年就明确提出的。彼时权益投资发展迅速,涌现出很多能力突出的基金经理,但市场的波动也很明显。我们意识到仅靠个人能力难以应对市场波动和风格切换的挑战,要想让业绩长期持续稳定,每位基金经理都有其Alpha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平台来提升整体下限。”冯波说。
他形容平台的作用,就像作战时的“炮弹输送体系”,平台集合各个行业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成果,为不同投资风格、擅长不同投资方向的基金经理输送全方位的投资推荐,使得基金经理即使在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领域也能取得不错的投资成绩,并且基金经理在体系支持下专注于投资前线,战斗力与效率便能成倍提升。
“大平台”汇聚了投研、合规、风控、交易等平台资源,并强化了清晰的前、中、后台定位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平台还构建了良好的投研互动机制:研究小组配备基金经理作为指导人,研究成果通过平台共享;基金经理也将自身所长及阶段性发现通过平台进行分享;同时不断优化内部互动沟通形式,通过加强差异化研究的交流融合、推进团队之间与跨团队之间的互动分享等,有效促进投研活动和研究成果向投资的转化。
邱天蓝称,他的角色从研究员转变为基金经理后,在感受上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在公司内部,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一直是平等交流的关系,以前怎么讨论现在还是怎么讨论,没有任何隔阂。”如今他还担任机械研究的负责人,由于亲身经历过研究员阶段的种种困惑,他更能理解新人遇到的难点与瓶颈,能帮助他们更快建立起投资逻辑。
公司还会定期召开周度、月度等与投资相关的会议,让投研人员在会上分享对市场和行业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几个领域,汇集起来就形成了全覆盖的研究与投资能力。通过分享文化,大家能在不同的投资风格下找到共同的支撑,同时又把各自的力量反哺给平台,进一步强化平台的力量。
“小团队”则是“大平台”之上的进一步延伸。当基金经理风格清晰、业绩稳定并在市场上形成较高认同度后,公司会为其配置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助理,组建更具个性化的小团队。比如,张坤、萧楠、陈皓、祁禾等“老将”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投资策略和清晰稳定的投资风格,并在“小团队”内传承与延续。
而更多年轻基金经理也在平台上成长。他们逐步接管投资组合,探索、积累实战经验,当市场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后,也有机会独立成军,建立“小团队”。这种模式就像“大树不断长出新的枝干”,“大平台”是“树干”,“小团队”是“枝杈”。只有树干足够坚实,才能确保体系的稳健和可持续,从而枝繁叶茂,在不同市场环境下保持整体业绩的长期韧性。
多年来,易方达的“大平台、小团队”管理模式成效显著,投研团队核心成员始终保持稳定,同时一批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基金经理,例如郑希、武阳、杨桢霄、刘健维、何崇恺、蔡荣成等脱颖而出,还有一些新人如彭珂、包正钰、欧阳良琦、许征、何一铖等崭露头角。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策略和风格上不断摸索和迭代,在市场中找寻自己清晰的定位,并努力为持有人带来长期业绩优秀的各类型产品。
视野之远,不拘于一时
无论是在投研领域还是公司业务发展上,易方达始终强调前瞻布局,不断拓展更广阔的全球视野。这种格局与判断力,源于公司坚守的长期主义理念。
这些年,易方达在科技投资领域的厚积薄发便是这一理念的缩影。“我们一直在完善科技板块投研人才的布局。公司最早培养的TMT研究员郑希,现在已是投资经验超13年的资深基金经理;绩优基金经理武阳、蔡荣成曾担任TMT研究小组的组长;刘健维曾任上海分部TMT研究的牵头人,新秀欧阳良琦、何一铖也分别是TMT研究小组的前任副组长和现任组长。”冯波如数家珍地说道。
“唯有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他表示,易方达的科技投研团队历经十余年发展,如今每个人在投资上都已经独当一面,也助力平台逐步建立起兼具广度与深度的科技产业投研体系,对全球科技趋势保持系统跟踪与敏锐洞察。
长期主义同样深度融入易方达的考核体系与投资风格之中。多年以前,公司就更加注重对基金经理三年期、五年期等中长期业绩的考核,着重评估投资方法论的稳定性、相较于业绩比较基准的长期超额收益,以及盈利客户占比等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的指标。
近年来,公司积极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要求,在考核体系上持续优化。“保持清晰稳定的投资风格,能帮助投资者对产品形成明确认知并建立信任,进而稳定负债端。而负债端的稳定也有利于长期业绩提升。”冯波称,以长期视角进行自我优化和迭代,也能够让基金经理在短期业绩波动中,仍能坚持自己的方法论。
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大型基金公司已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路径。现有的业务版图、产品层次、人员配备如何承载更大规模的资金体量呢?
据介绍,易方达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海外投研团队的建设。为加速全球化布局,公司近年来将海外业务提升为重点发展方向,并已从海外引进了核心人员加入国际投资板块。与此同时,公司也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业务,主攻一级市场和一级半市场。作为行业里最早设立资本市场团队的公司,随着今年香港IPO市场的回暖,易方达已是该市场基石投资、锚定投资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回顾过往,无论是投研平台搭建、人才梯队建设,还是对科技投资领域的布局,以及如今的全球化加速推进,公司都坚持前瞻布局、长期耕耘。务实是易方达基金的一贯风格。“我们习惯把事情做在前面,希望自己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冯波表示。
对于公司未来发展,他充满信心。采访接近尾声时,冯波笑着对记者说:“期待再过几年,你们再来采访时,我们的全球化业务会结出更多的硕果。”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