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恒生科技指数初印象
恒生指数有限公司于2020年7月27日推出恒生科技指数,指数目标是追踪香港上市龙头科技企业,被称为“港版纳指”,定位为恒生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之后的另一旗舰。
2.恒生科技指数的设立背景是什么?
2017年-2020年中,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的科技公司数量137家增加至163家,市值与成交量占比快速提升。并且在推出前夕,很多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回归港股二次上市。
仅就科技类行业来说,港股的科技股便包含腾讯、阿里巴巴、美团、小米、中芯国际H股、京东、网易等,可谓配置齐全。
3.指数是如何编制的?
恒生科技指数由30家最大的港股科技企业组成。
成分股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属于工业、非必需性消费业、医疗保健业、金融业或信息科技业;
(2)业务与精选科技主题高度相关:云端、数码、电子商贸、金融科技或互联网;
(3)该指数成份股的主营业务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比如通过经营具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强大的研发投资或收入增长高的业务;
成分股权重设置:
成份权重按照流通市值加权,个股权重上限为8%,成份股每季进行一次检讨。同时,恒生科技指数设有快速纳入机制:假设新股上市当天收市市值在现有指数成份股中排名前10,该成份股将于上市后的第10个交易日收市后纳入指数。最初的成分股和权重如图:
4.恒生科技指数推出的意义何在?
该指数旨在满足投资者对科技主题投资需求,还将有助于发行挂钩该指数的金融产品。
先前数据现实,截至2019年底,被动式追踪恒生指数系列的产品资产管理总值约为340亿美元,追踪港股ETF规模达到1560亿港币,而恒生科技这一新指数有望近一步提高港股科技龙头的资金关注度和配置比例。
5.恒生科技指数和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区别在哪里?
入选机制较的差异:要入选更具代表性的纳斯达克100指数,必须是在纳斯达克上市超过2年的非金融类公司,且市值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中需居于前100位;入选恒生科技指数的机制较为简单,并未排除金融类公司,而且在快速纳入机制下合资格企业在上市后第10个交易日收市后便可获纳入,不需要在香港市场主板上市超过2年。
选股范畴的差异:恒生科技指数的选股范畴主要涵盖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及数码业务等);纳斯达克100指数相对来说选股范围包括了所有非金融板块。
成分股数目与权重规则的差异:恒生科技指数的成分股较少,且为个股权重设置了8%的上限;纳纳斯达克100指数未对个股权重设置类似的上限。
6.恒生科技指数和科创50指数的区别在哪里?
选股角度的差异:恒生科技指数在其选股范畴内考虑合资格公司是否利用科技平台进行营运、研究发展开支占收入之比例及收入增长。经上述筛选后,市值最大的30只股票将被纳入成为指数成份股;科创50指数的样本空间,包含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及红筹企业发行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存托凭证,由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证券组成,反映最具市场代表性的一批科创企业的整体表现。
个股权重上限差异:恒生科技指数对单一样本设置的权重上限为8%,科创50指数为10%。
波动率差异:科创50指数年初至今的波动率超过50%,相比之下,恒生科技指数的波动率更低。
7.恒生科技指数和中概互联、中国互联的区别在哪里?
中概互联、中国互联这两个指数挑选的股票差不多,区别在于中概互联更集中在头部的大公司;中国互联则是持股更均匀,前几大重仓股的比例在10%左右。
恒生科技指数跟中国互联更相似。
但恒生科技指数与中国互联也有区别:中国互联仍然是集中投资互联网行业的公司;而恒生科技,还加入了小米、中芯国际等公司,这些公司属于偏制造业的科技股。
8.恒生科技指数对市场和投资者有哪些吸引点?
(1)恒生科技指数覆盖优质赛道领先优质标的,新经济占比较高。
(2)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增长潜力较佳,重视研发投入,有望获得更高估值水平与溢价。
(3)恒生科技指数反映港股科技公司最新动态,设有快速纳入机制,可每季及时调整。
(4)恒生科技指数具有一定市场关注度和代表性,其重要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9.恒生科技指数有什么投资价值?
港股整体的估值水平比A股低:如果公司本身业绩优秀,在A股估值容易出现高估,影响未来收益。港股相比A股市场的估值更成熟,价格也比A股便宜。
相比A股来说,港股的科技股相对划算:A股本土科技股的市盈率是60多倍;恒生科技的市盈率,目前大约是40多倍。
10.为何看好恒生科技指数未来发展?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和港股市场结构性变化。
5G AIoT红利即将到来,5G、云计算、IoT和半导体国产化等产业趋势向好,互联网和科技巨头凭借更强的研发实力、人才储备与现金流,有机会在更多场景实现突破和快速增长。恒生科技指数顺应了科技产业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港股市场结构与投资需求的变化。